近几个月来,气候变化引发了西南五省的严重旱情,有些地区甚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气候变化还使得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近年来,农业病虫害发生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气候变化怎样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业病虫害?哪些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发生影响较大?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应当如何防治作物病虫害呢?3月25日,带着这些大家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国长期从事气候变暖与农业病虫害关系研究的专家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马春森研究员。
对于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因素,马春森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气象、气候条件,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和降雨等常见气象要素;可以为病虫害提供营养的农作物,尤其是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状态比较重要;天敌的制约作用,包括天敌的数量及对病虫害控制作用的大小;人的农田管理,如是不是喷洒了农药,是不是采用了抗病抗虫品种,是不是采取了应对病虫害的栽培方法等。他认为,其中,气候条件对病虫害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温度是限制病虫害特别是虫害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气候变暖必然对虫害的地理分布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气温的普遍升高,病虫害发生的范围扩大了,并呈现出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从赤道向两极扩展的趋势。也就是说,以往受低温限制的病虫害增加了向高海拔地区和两极扩散的机会。”马春森说。他还为记者列举了实例:在1960年至2000年间,由于温度升高,日本主要水稻害虫稻绿蝽的分布北界从日本和歌山北移至大阪,向北移动了70千米;受限于冬季最低温、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中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桔小实蝇,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已逐步向美国南部和欧洲地中海南部等温带地区扩展。
通常,许多病虫害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那么气候变暖是否使这个温度更容易达到,从而导致病虫害的提前发生呢?针对这一问题,马春森说:“尽管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受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等的影响而不同,但无可否认的是,气候变暖使病虫害的出蛰期提前,发生期提前。总体而言,我国北方的病虫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比如小麦蚜虫,近二十多年来,北方小麦蚜虫一直非常严重,发生期提前使其有了充足时间大量繁殖,危害加重。过去小麦很快成熟后的蚜虫危害就不那么大了,但现在小麦成熟的速度赶不上蚜虫的发育和繁殖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