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9月2日电(韩梦霖 蔡秀 周术军)8月25日清早,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保家镇清平社区3组的白茶种植基地,一垄垄半人高的茶树间,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管理茶树。村民忙碌的身影穿梭茶树间,谈笑声打破了清晨茶山的沉静。
“这茶山还是要得哟,一天能挣80块钱,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5年算下来,我靠着这片茶挣了五六万元呢。”60多岁的村民阮太芝高兴地算起了她的务工收入账。
原来,在20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就曾种植过茶树,茶叶曾为当地村民带来过不错的经济效益。可是,从1996年开始,因为品种老化,缺乏管理技术和整体运营思路,茶树也开始大批枯萎,茶叶产量逐年降低,茶山逐渐变成了荒山。
“村里也是想尽办法,在这几千亩的老茶山种过果树,培植过苗木,都没能真正让茶山‘复活’。” 清平社区党总支书记向光荣说,直到2017年,老茶山迎来了发展转机。当年,保家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浙江安吉白茶产业,打算在老茶山种植白茶。村民得知这一消息后,大都产生了怀疑:原本就是茶山,现在还是成了荒山,又种茶树,能行吗?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保家镇聘请专业人士通过多方考察研究,认为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都十分适宜种植白茶。对此,在这里试种了200亩白茶,经过精心的管理,一段时间以后,白茶长势非常好,茶叶品质优良。“有了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我们对老茶山的‘复活’充满了信心。”向光荣说。
为了扩大白茶种植规模,保家镇成立了重庆郁江农业发展公司,并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让白茶产业真正落户当地。
五年来,保家镇按照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市场化、组织化、品牌化、景观化“七化”思路,推进保家镇白茶产业生态化发展和山区生态产业化开发,让白茶产业不仅能落地生根、还能开花结果。
通过五年时间,重庆郁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茶叶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我们也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落实各项帮扶政策,让茶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保家镇镇长黄建明说,目前,保家镇共种植白茶5079亩,曾经的荒山又变成了绿油油的茶山。
行走在茶园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味。住在茶园边上、来茶园里搞管护是当地村民唐安菊最喜欢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