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农业市场的注意力集中在俄罗斯重大旱灾之际,软性大宗商品生产及消费领域的另一大变化正在暗中涌动:中国今年的收成平平,加之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对中国传统上的“粮食自给自足”构成了很大压力。中国玉米和大豆进口量的增长,引发了这样的问题:随着国内需求上升,加上城市扩张导致农业用地减少,中国的粮食自给政策能否维系?(9月2日《羊城晚报》)
近来由于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安,国内遭遇了夏粮减产、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再一次引发了中国粮食能否自给自足的争论。有的涉农官员出面表态,认为“中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们要面对的是粮食价格上涨,而不是无粮可买。”“目前粮源充足,应无后顾之忧”。
也有的专家也附合政府官员的话,认为中国粮食自给自足并非万全之策,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没有一些人想像中的那么大。只要有国际市场在,就不愁买不到粮食。但他们却忘记了一个事实,在国际市场粮食出现供求紧张的情况下,中国粮食安全也将受到严峻考验。今年以来,国内粮食进口呈快速上升之势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海关统计的数字显示,1至7月,中国粮食进口达到3846.9万吨,同比增长20.5%。其中,玉米进口量同比扩大56倍,创15年新高,而大豆进口量在5年间翻了一番。此外,小麦进口总量102万吨,同比增长1倍。中国在海外大规模采购粮食,其认为关乎国内粮食安全的重要农作物玉米和大米,以及大豆的进口激增,重新点燃了这样的担忧:中国的举动可能影响全球农业大宗商品市场。
实际上,一些人提出通过国际粮食市场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不仅是对中国长期实行的自给自足政策的质疑,而且是对国家安全粮食战略的否定。他们没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如果中国不能通过“自给自足”掌握粮食主动权,就可能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庸。中国的大豆进口就是一个例证。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美国靠巨额财政补贴生产的大豆进入中国市场。十多年后,中国大豆需求的70%以上均从美国进口。一言以蔽之,中国的大豆产业已被美国绑架。
有人说得好,粮食是比石油贸易更为强大的政治武器。美国就通过“补贴农业”,培养“巨无霸农业集团”,以粮食作为武器控制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美国等西方国家随即就对中国实行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面封锁和商品禁运;1965至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