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区农民缺少粮食晾晒场地,公路打场晒粮有点像是“无奈”之举。一些地方拿出村大院、村民文体活动中心等场地,为村民提供公共晾晒场地,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三秋”时节,随着玉米、稻谷等农作物的收获,不少农户特别是种田大户占用公路打场晒粮,尤其是靠近乡镇地区的部分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部分公路简直成了“晒场”,影响到了道路交通安全。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公路上及公路用地范围内堆放物品,不准在道路上打场、晒粮、放牧、堆肥和倾倒废物。如果违反以上法律法规造成事故,将依法承担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法规条例清清楚楚,交管部门年年都在治理,为何公路打场晒粮仍“病根难除”?以至于每年这个时候,有的地方的公路变成“晒场”,引发交通事故。
说到底,一方面是有关地方宣传、执法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就无法保证家喻户晓,法律意识仍然淡薄;执法没力度,个别农民便会抱有侥幸心理。另一方面,有关地区农民缺少粮食晾晒场地,公路打场晒粮有点像是“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