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体变色现象在水产养殖中屡见不鲜,从无鳞鱼到有鳞鱼。体色不正常,影响商品鱼的卖相及价格,甚至难以出售,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对于鱼体变色的原因,养殖户多将其归咎于饲料问题。
“如果鱼吃了掺假的饲料,如掺入三聚氰胺等非蛋白氮,可引起鱼体变色。”2008年12月22日,在顺德召开的“2009桑普水产配方技术研讨会”上,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元土教授指出。
“体色变化是鱼体生理机能变化的重要反映!”叶元土解释,鱼的黑色体色与黑色素细胞的状态、数量、密度和分布等直接相关,而黑色素细胞不是来源于成熟色素细胞的分裂,而是由干细胞分化而来;鱼类的色素细胞又是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控制下形成的,在黑色素分化、生长的任何一个环节均可能影响到鱼体黑色素细胞的数量、状态。
“要保持鱼的黑色素细胞的正常数量和状态,就需要鱼体具备正常的生理机能。”叶元土说,如果鱼体生理机能不正常,那表现出来的体色也不正常。“饲料营养、安全性是影响鱼体生理机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1、氧化油脂是引起体色退化最多的因素。如氧化的鱼油、玉米油、米糠油、磷脂油、玉米DDGS、米糠、蚕蛹、肉骨粉、鱼粉等。
4、饲料原料掺假,较多的是三聚氰胺等非蛋白氮。这在2008年已经成为主要因素。鱼粉、肉骨粉、血粉、菜粕、棉粕、DDGS、玉米蛋白粉、饲料酵母、味精蛋白等均有掺入三聚氰胺的案例。这让人不得不质疑原料的安全性。“有些鱼一‘见’三聚氰胺体色就变,这已经不是安全限量是多少的问题,而是完全不能含有!”
另外,膨化饲料对黄颡鱼的体色变化也有影响。因为饲料膨化加工过程中对饲料物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并影响到了部分鱼体黑色素细胞的正常分化、发育和成熟。
对于鱼体黄色体色的缺失,叶认为,黄色体色主要依赖于鱼体从饲料中吸收的类胡萝卜素(如叶黄素)在皮肤中沉积,这类色素是脂溶性的,是伴随着对饲料脂肪的吸收、转化进行的沉积。而体色受到严重影响的黄颡鱼则多是由于摄食的饲料原料中含有三聚氰胺类非蛋白氮,或使用了较高剂量的氧化油脂引起的。
三聚氰胺是2008年的热门名词,其对养殖鱼类也存在不少危害。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