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公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我国计划到2015年将全国冷库总容量在现有880万吨的基础上增加1000万吨,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首先,农产品流通呈现出大规模、长距离、反季节的特点,对农产品物流服务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营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同时,受到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冷链发展滞后,我国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这个《规划》无论是对促进农民增收,还是对提高居民消费质量以及保障居民消费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规划》提出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积极发展从中部、华南地区到珠三角、长三角、港澳等沿海地区,从东北地区到京津地区的猪肉冷链物流体系;黄淮海、东南沿海、长江流域等水产品优势产区到中西部大中城市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苹果、柑橘、热带水果等特色水果产区,到大中城市的水果冷链物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