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不科学的使用农药、化肥,在很多区域已经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健康造成了伤害。”7月29日,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郭书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按照目前政府职能划分,农药、化肥产业的审批、使用过程的监督权归属农业部,而生产的监管则归化工部。
因此,针对近期曝光由农药残留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郭书田忧心忡忡。郭书田认为,要避免目前类似的情况,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危害,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农药审批环节的力度,推进农药登记制度继续强有力的执行,并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对农民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监督。
郭书田1992年从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位置退休,近年来,郭书田以农业专家的身份在各地进行调研,并出席各类的专业研讨会为中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在农药、化肥的使用问题上,郭书田呼吁,目前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因为农民分散问题带来的监管难题,让中国的各项标准尽早与国际接轨。
根据农药登记制度的要求,新农药的原料来源、生产工艺、生产方法、使用的效果都要符合相关标准,需经过农药鉴定所的严格的检验。此外,还要跟踪和监督农药在过程中的情况,并实行年检制度。
但是,推进农药、化肥登记制度在监管上同样有相应的难题。例如在流通领域的环节中很难监控,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我国面积幅员辽阔,监管人力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仍会存在一些监管漏洞。
《21世纪》:有言论称农药登记门槛的提高(高达上百万元的登记费用)有利于跨国公司和地下工厂,但不利于本土企业研发。也有人反映一批三证不全的非法农药企业也能获得登记证并出口,客观上造成了出口恶性竞争。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郭书田:我也听说过相关言论,关键是怎么辩证看这个问题,如果从保证落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考虑是有理由。但是如果是保证生产质量的安全,到底是要迁就落后还是淘汰落后呢?
在“三证不全”的非法农药企业的问题上,国家的政策是鲜明的,对此要坚决取缔。但是这些非法企业也是一个动态的,今天刚刚打完,明天又在别的地方改头换面出现,这些非法企业也确实对农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1世纪》:农业部推进化肥登记制度9年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