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之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到农村基层工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些大学生有个专门的称呼――大学生村官。在我区,大学生村官在广阔的基层农牧区,克服工作、生活和环境上的种种困难,为基层农牧区的建设,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大学生村官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当时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随后,大学生村官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2008年开始,根据中央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统一安排部署,西藏紧密结合实际区情,采取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做法,从高校毕业生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到村任职,进一步充实基层农牧区的有生力量。至今,我区的大学生村官招考、选聘工作在自治区党、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已有1915名大学生通过层层选拔,深入全区多个乡(镇)、村(居),从事各类村(居)务工作。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留得住”,2008年4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事厅、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我区高校毕业生到村(居)组织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除此之外,各级部门还注重大学生村官心理、思想的健康状况,确定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对他们走访、慰问、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自治区党委和各级组织部门主要领导同志经常深入到村(居)看望,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引导他们安心基层,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年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坚持对每批新考录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形势政策、农村政策法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工作方式方法等。针对不同村(居)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任职村(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自然环境状况,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熟悉工作环境,进入工作角色。并于2010年,由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西藏自治区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对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教育培训、培养使用、考核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