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四川的大暴雨、特大暴雨频次异常偏多,特别是7月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大暴雨频次偏多40%,特大暴雨频次偏多100%。特大洪水灾害,引发汶川地震灾区群发性严重洪水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汶川地震灾区如何抵御二次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如何科学进行,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唐家山堰塞湖与舟曲抗击泥石流等重大事件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人、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
“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灾区的山体、生态植被造成了很大伤害。今年的极端气候频发,暴雨、特大暴雨又在四川局部地区引发特大洪水灾害,部分地震灾区均不同程度遭遇了二次灾害。”矫勇副部长表示,在救灾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之后,下一步的防范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汶川地震灾区大部分区域都是高山峡谷、山川秀美之地。可是,高山峡谷地貌落差大、水流湍急,很多河流都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汶川大地震震松了山体,突发的持续性降雨,特别是暴雨、特大暴雨极易引发群发性洪水泥石流灾害。
矫勇指出:四川已成功抗击“7·17”、“7·23”、“8·13”、“8·19”特大洪水灾害及其所引发的泥石流灾害。但像清平、映秀以及汶川地震区域内其他地方,再暴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因此,在抢险救灾与灾害防范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
“对待山洪泥石流这样的灾害,不能有侥幸心理。”唐家山堰塞湖与舟曲抗击泥石流等重大事件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人、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表示,对四川地震灾区要进行详细的灾情
评估,对某些洪水泥石流隐患严重的区域,建议放弃现在已建成的部分居民点,在重建规划、施工时要给山洪泥石流留足空间,避免给灾区人民再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杨启贵亲赴清平、映秀、龙池等灾情严重的地区,通过现场查看,向有关部门询问、了解,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的灾情十分严重,治理难度极大。像清平这样的地方,河床被抬高几米到几十米,原来的河道没了。如何行洪,如何躲避泥石流,如何才能让灾区老百姓住得放心?这就需要在治理河道行洪的同时,考虑泥石流。应通过全方位的评估,在作出决策时,给泥石流、洪水留足空间。
“抗击自然灾害,四川在这方面已经有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