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邵东县委、县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邵东国际五金机电博览会将于4月6日至8日在邵东县城举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艰苦创业、破浪前行,该县“小五金”终于登上“长三角”经济带的大舞台,高调展示自己的风采。
邵东享有“中国五金之乡”、“全国三刀之乡”的美誉。全县“小五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目前,全县五金工具生产和经营企业已发展到25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48家,形成冶炼、锻造、注塑、物流完整产业链,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扳手、钳子、锤子等“小五金”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产值超20亿元,70%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日本和欧美等地。
众多小商贩变成大老板,一批小作坊成长为大企业,历经风雨洗礼,昂首走出国门。五金产业,成为邵东一张靓丽的名片。
如今,凭借着中国·邵东国际五金机电博览会的东风,邵东的“小五金”产业正酝酿着脱胎换骨,向科技含量高、品牌价值大、产品阵容强的现代五金转型升级。
邵东是著名的“五金之乡”,其五金产业起步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以土法炼铁铸造刀剑而开始,以生产刀剪五金而兴旺,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清末民初,在邵东县仙槎桥乡,当地铁匠善制刀剪,生产的剪刀、菜刀、剃头刀(俗称三刀)因其钢火好、美观大方、耐用好使而闻名云、贵、川、桂等地。谈起这段辉煌历史,曾担任仙槎桥乡元塘村30余年村支书的徐戊英无不自豪地说:“当时‘三刀’可以与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张小泉齐名。”
新中国成立初期,仙槎桥、九龙岭的个体手工业者组建起邵东县仙槎桥三刀生产合作社,1959年改名为地方国营邵东县仙槎桥五金厂,厂址就设在徐戊英所在的元塘村。该厂先后添置热轧机,抛热清理机等设备,企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加生产电工刀、旅行剪、四用旅行剪、军用刺刀等产品,远销国外,深受外商青睐。1979年,出口量达到50.32万把,曾跻身全国同行业8家知名企业之列。
改革开放以后,徐戊英想到了丈夫所在的邵东五金厂那些积压产品,做起了“小五金”生意。之后因为货源紧张,她干脆带头在村里办起了第一个家庭小五金加工作坊,主要生产锤子。
户户叮当响,家家炉火旺。上世纪九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