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全生产有多重要?
这是最近网上一篇关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价,重新引发了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否有必要的讨论。很多人不知道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个人、企业、行业能有什么作用,但这是国 家要求的,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做。为什么不取消安全生产标准化?估计这是很多安全人士和企业主脑子里的想法。那为什么国 家要强制执行这个标准?想要解决方案,首先要明白这个标准为什么存在。
标准化的起源
无论是今年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还是上半年召开的安全生产会议,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现阶段国 家对安全生产的态度——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生产安全风险频发,职业病已经成为企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障碍。所以一次真正重视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诞生于煤矿行业,当时的名称是煤矿质量标准化。煤矿的质量和安全密不可分。
为什么?因为1986年实施煤矿质量标准化后,安全性能得到了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率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那个年代的事故死亡率比国外先进国 家高出近20倍。标准化实施后,监管部门开始尝到标准化的甜头。于是,在一纸命令下,全 国在运动中开始了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的活动。
标准化什么时候“难吃”了?
2010年,国 家发布“通缉令”,规定凡在规定时间内未达标的企业,将“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如果在限期内整改不达标,当地政府将予以关闭”。
四川安全生产标准化
2011年,推出了另一个倒计时时间表:
到2013年底,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必须达标。
2015年底前,我国所有工贸企业将实现安全达标”。
《标准化基础标准》是2010年4月发布的,当时评审员和评审员的队伍建设、培训和考核还在培养中。
当时还在追求“生产一”的企业,对于如何经营无所适从,根本无法自我评估,只能依靠技术服务机构。
而技术服务机构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就更难了。
标准化的转折点就是这样出现的。
当我们把一个好的想法付诸实践,它就变成了“* *”,更是为了安全的“形式安全”。
比如为什么应试教育会被诟病?因为学校并没有把学生的真知识作为骄傲的资本,只是单纯的追求升学率。
同理,对于当时的企业来说,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素质不高。一切急于求成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对于企业来说,为了达标而达标,无异于浪费金钱,拖慢生产节奏。为了标准化,好是什么评价简单就做什么评价。
随着后期完成评估的企业越来越少,企业倒闭是必然的。随着企业的关闭,生产受到影响。